凯发

重庆渝海控股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> 文化园地 >

【获奖征文】小镇变迁

发布时间:2019-10-22 13:00:14



     洞出神木,一个名字历经千载风雨;水国舟市,一位诗人赋下千古名篇。一个古镇,连接着过去和未来,一条河街,串联起乡愁与记忆。
      我出生于1992年,一个“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,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”的美好年代。我的家乡是巴南区木洞镇,一个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的巴渝古镇。
      孩童时期,我在乡间田野嬉戏玩耍,体验大自然蕴含的无尽欢乐;求学期间,我在地税局援建的希望小学感受希望工程“扶贫济困、助人为乐”的人间大爱,在木洞中学聆听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先驱杨沧白“寻求富国强兵之道,以启迪民智”和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“接受新思想,拥抱新世界”的光辉事迹;工作后,我虽离开了家乡小镇,但依然割舍不了乡愁记忆,总会不时回去吹吹江风,看看垂柳。二十多年的时间里,我亲身经历、见证、感受了这个用时光叠成的小镇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。
      木洞历史悠久,文化源远流长。春秋时期,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,要在长江边修建一座禹王庙。传说在建庙时,工匠们上山伐木,却在一个山洞内意外发现大量优质木材,数量恰好够建庙使用。人们认为这是禹帝显灵,赐下神木,遂在禹王庙建成之后,将此地称为木洞,这就是“洞出神木”的典故由来。
     木洞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、百物萃聚、万帆并舷之地。“晴江一女浣,朝日众鸡鸣。水国舟中市,山桥树杪行”,唐代大诗人王维乘船路过巴峡时,写下的《晓行巴峡》,细致描绘了古时木洞码头的繁荣景象。明清以来,木洞因“五方杂处,百货交通,贾舶行舟”,成为川渝名镇,一度形成了“五里长街,一里码头”的繁盛的河街景象。
    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陆路交通日渐发达,曾经繁荣的水旱码头曾一度迷失,并经历了一段“灰色时期”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木洞造纸厂和木洞焊管厂先后设立,在发展经济的同时,也带来了环境问题。造纸厂的工业废水直排长江,焊管厂的煤烟笼罩小镇上空,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的美好画卷逐渐被破坏,原本木构穿斗,撑拱窗花的巴渝民居也被千篇一律的现代居民楼替代。环境污染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居民,也让慕名而来的远方游客扫兴而归。
      进入新世纪,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。2003年,党中央提出“全面协调可持续”的科学发展观,木洞和河街迫切需要科学发展。经过长期综合整治,造纸厂、焊管厂等高污染企业被相继关闭或搬迁,脏乱差的水码头被取缔后建成了湿地公园,格桑花海在江边尽情绽放,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好生态画卷又重新映入眼帘。为了让古镇在保护和传承中发展,政府部门于2015年启动了河街复建工程,并将其列入了重庆市重点打造的5个传统风貌区先行示范区。石板路、穿斗房、四合院、城门洞等古色古香的建筑再现了往日盛景。山歌剧场在河街开幕,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传承的重要基地。《船工号子》《抬石号子》在这里传唱纤夫河工“铁肩担重望,破浪踏川江”的气魄,长桌宴、故事会让大家重新体验到久违的乡里民俗。保护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。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背景下,旅游业异军突起。一条条石板路,一间间穿斗房间,古色古香的巴渝民居,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,复建后的河街成为重庆市十大最美街巷,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打卡,成为新时代木洞的靓丽名片。
      在老城焕发新颜吸引八方游客时,新区也在建设加快产业升级。三峡工程全面竣工,让川江的激流险滩变成高峡出平湖的美景,满载集装箱的货轮和满载的邮轮在古老的黄金水道上来往穿行。在关停了高污染的传统行业后,木洞在老城上游建起了产业新城。引进了时装产业,建设了重庆轻纺服装城,引进生物医药产业,建设了重庆国际生物城,成为全市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引擎。今天的木洞,老城和新区已经比翼齐飞。
       二十多年来,我也亲眼见证了我的小家庭发生的大变化。1992年,我出生时,我们住的是土瓦房,喝的是从井里挑来的水,烧的是柴火灶;1999年,我上小学时,我们拆掉了原来的土房,原地建起了砖瓦房,添置了彩电冰箱等大件;2013年,我上大学时,我们又搬进了社区化的幸福农庄,用上了城里人用的自来水,燃气灶,家里添置了第一辆小汽车,生活水平逐年提高。二十多年前,“进城”对于我而言是那么遥不可及,因为连接木洞和市区的是一条四小时车程的泥泞山路,十年前,这段距离变成了一条一小时车程的二级路,现在,木洞已经可以经由G50S高速公路半小时直达市区,未来规划的渝万高铁将从木洞奔驰而过,木洞和市区的时空距离将缩短至15分钟。“进城”的历史即将改写,“同城”生活将成为现实。
     “人有脊梁腰杆硬,顶天立地响当当”,这是木洞老街广为流传的俗语。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。对于爷爷来说,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,爸爸这一代是幸福的;对于爸爸来说,出生在改革开放后,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,对于我来说,我们都是幸福的,因为我们都赶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好时代,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。
      七十年栉风沐雨,七十年砥砺前行,七十年沧桑巨变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我们的生活会更好!家乡的发展会更好!祖国的明天会更好!

当前位置 :  首页  /   文化园地 >

【获奖征文】小镇变迁

来源于:渝海物业公司 江维   2019-10-18 16:45:54

     洞出神木,一个名字历经千载风雨;水国舟市,一位诗人赋下千古名篇。一个古镇,连接着过去和未来,一条河街,串联起乡愁与记忆。
      我出生于1992年,一个“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,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”的美好年代。我的家乡是巴南区木洞镇,一个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的巴渝古镇。
      孩童时期,我在乡间田野嬉戏玩耍,体验大自然蕴含的无尽欢乐;求学期间,我在地税局援建的希望小学感受希望工程“扶贫济困、助人为乐”的人间大爱,在木洞中学聆听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先驱杨沧白“寻求富国强兵之道,以启迪民智”和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“接受新思想,拥抱新世界”的光辉事迹;工作后,我虽离开了家乡小镇,但依然割舍不了乡愁记忆,总会不时回去吹吹江风,看看垂柳。二十多年的时间里,我亲身经历、见证、感受了这个用时光叠成的小镇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。
      木洞历史悠久,文化源远流长。春秋时期,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,要在长江边修建一座禹王庙。传说在建庙时,工匠们上山伐木,却在一个山洞内意外发现大量优质木材,数量恰好够建庙使用。人们认为这是禹帝显灵,赐下神木,遂在禹王庙建成之后,将此地称为木洞,这就是“洞出神木”的典故由来。
     木洞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、百物萃聚、万帆并舷之地。“晴江一女浣,朝日众鸡鸣。水国舟中市,山桥树杪行”,唐代大诗人王维乘船路过巴峡时,写下的《晓行巴峡》,细致描绘了古时木洞码头的繁荣景象。明清以来,木洞因“五方杂处,百货交通,贾舶行舟”,成为川渝名镇,一度形成了“五里长街,一里码头”的繁盛的河街景象。
    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陆路交通日渐发达,曾经繁荣的水旱码头曾一度迷失,并经历了一段“灰色时期”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木洞造纸厂和木洞焊管厂先后设立,在发展经济的同时,也带来了环境问题。造纸厂的工业废水直排长江,焊管厂的煤烟笼罩小镇上空,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的美好画卷逐渐被破坏,原本木构穿斗,撑拱窗花的巴渝民居也被千篇一律的现代居民楼替代。环境污染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居民,也让慕名而来的远方游客扫兴而归。
      进入新世纪,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。2003年,党中央提出“全面协调可持续”的科学发展观,木洞和河街迫切需要科学发展。经过长期综合整治,造纸厂、焊管厂等高污染企业被相继关闭或搬迁,脏乱差的水码头被取缔后建成了湿地公园,格桑花海在江边尽情绽放,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好生态画卷又重新映入眼帘。为了让古镇在保护和传承中发展,政府部门于2015年启动了河街复建工程,并将其列入了重庆市重点打造的5个传统风貌区先行示范区。石板路、穿斗房、四合院、城门洞等古色古香的建筑再现了往日盛景。山歌剧场在河街开幕,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传承的重要基地。《船工号子》《抬石号子》在这里传唱纤夫河工“铁肩担重望,破浪踏川江”的气魄,长桌宴、故事会让大家重新体验到久违的乡里民俗。保护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。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背景下,旅游业异军突起。一条条石板路,一间间穿斗房间,古色古香的巴渝民居,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,复建后的河街成为重庆市十大最美街巷,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打卡,成为新时代木洞的靓丽名片。
      在老城焕发新颜吸引八方游客时,新区也在建设加快产业升级。三峡工程全面竣工,让川江的激流险滩变成高峡出平湖的美景,满载集装箱的货轮和满载的邮轮在古老的黄金水道上来往穿行。在关停了高污染的传统行业后,木洞在老城上游建起了产业新城。引进了时装产业,建设了重庆轻纺服装城,引进生物医药产业,建设了重庆国际生物城,成为全市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引擎。今天的木洞,老城和新区已经比翼齐飞。
       二十多年来,我也亲眼见证了我的小家庭发生的大变化。1992年,我出生时,我们住的是土瓦房,喝的是从井里挑来的水,烧的是柴火灶;1999年,我上小学时,我们拆掉了原来的土房,原地建起了砖瓦房,添置了彩电冰箱等大件;2013年,我上大学时,我们又搬进了社区化的幸福农庄,用上了城里人用的自来水,燃气灶,家里添置了第一辆小汽车,生活水平逐年提高。二十多年前,“进城”对于我而言是那么遥不可及,因为连接木洞和市区的是一条四小时车程的泥泞山路,十年前,这段距离变成了一条一小时车程的二级路,现在,木洞已经可以经由G50S高速公路半小时直达市区,未来规划的渝万高铁将从木洞奔驰而过,木洞和市区的时空距离将缩短至15分钟。“进城”的历史即将改写,“同城”生活将成为现实。
     “人有脊梁腰杆硬,顶天立地响当当”,这是木洞老街广为流传的俗语。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。对于爷爷来说,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,爸爸这一代是幸福的;对于爸爸来说,出生在改革开放后,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,对于我来说,我们都是幸福的,因为我们都赶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好时代,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。
      七十年栉风沐雨,七十年砥砺前行,七十年沧桑巨变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我们的生活会更好!家乡的发展会更好!祖国的明天会更好!

网站首页 |  走进渝海 |  新闻中心 |  党建之声 |  文化园地 |  联系我们

电话:023-63775956 传真:023-63775956 重庆市渝中区棉花街十八号 邮箱:400011

渝ICP备17007360号-1

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935号